您好!欢迎光临长春弈扬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
专业安装,出具校准证书、检定证书
客户咨询服务热线:
0431-81182470
丙烯车间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方案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公司新闻 > 行业新闻 > 丙烯车间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方案

丙烯车间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方案

作者:长春弈扬科技有限公司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5-19 11:45:15    浏览次数:73


在丙烯车间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,需从方案设计、设备选型、安装调试及日常维护等多方面严格把控。以下是详细的实施要点和注意事项:

一、丙烯的危险性分析

特性:丙烯为易燃气体,爆炸极限为2.0%~11.0%体积浓度,密度略小于空气(相对密度0.5轻于空气),泄漏后易在车间上部空间聚集。

风险:浓度超标可能引发爆炸或火灾,长期接触对人体有害(如麻醉作用)。


二、气体报警器选型要点

1. 检测原理选择

可燃气体检测:优先选用催化燃烧式传感器(适用于检测爆炸下限浓度),若需兼顾毒性(如长期低浓度监测),可搭配红外式传感器(抗中毒性强,寿命长)。

防爆等级:必须符合Ex d IIC T6 Gb等防爆标准,适应丙烯车间的爆炸性环境。

2. 设备类型

固定式报警器:需安装探测器(传感器)和控制器,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。

联动功能:支持与通风系统、消防报警、紧急切断阀等设备联动,报警时自动启动应急措施。

3. 关键参数

检测范围:0~100%LEL(爆炸下限),分辨率≤1%LEL。

响应时间:≤30秒(可燃气体),确保及时预警。

信号传输:采用4-20mA电流信号或RS485总线制,适应长距离传输(如分控室)。


三、安装位置与布局设计

1. 探测器安装位置

高度:因丙烯密度轻于空气,探测器应安装在泄漏源上方0.5~2米处,或车间顶部、靠近天花板位置(距顶棚≤30cm)。

距离: 距可能泄漏点(如阀门、管道接口)≤7.5米,确保覆盖范围。 探测器之间间距≤15米,避免监测盲区。

避开干扰:远离空调出风口、门窗等强气流区域,防止气体扩散不均影响检测。

2. 控制器安装

应设置在有人值守的控制室或值班室,便于实时监控。 与探测器距离≤1000米(需根据信号传输方式调整),确保信号稳定。


四、安装步骤与规范

1. 前期准备: 确认车间平面图,标注潜在泄漏点,规划探测器布点。 检查设备外观、防爆认证、出厂检测报告等文件。

2. 硬件安装: 探测器: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墙面或支架上,确保牢固;进线口需用防爆格兰头密封,防止火花外泄。 线路敷设:信号线缆需穿镀锌钢管保护,采用防爆接线盒,避免电磁干扰;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开铺设。

3. 系统接线: 按说明书连接探测器与控制器,区分电源正负极、信号端子,确保接线正确。 接地要求:系统需可靠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,防止静电干扰。

4. 调试与校准: 通电前检查线路绝缘电阻(≥20MΩ),确认无短路或断路。 通入标准气体验证(如50%LEL丙烯气体),调整报警阈值(通常设为25%LEL低报,50%LEL高报)。 测试联动功能:触发报警后,检查通风、消防等设备是否正常启动。


五、日常维护与管理

1. 定期校准:

每年至少用标准气体校准一次,确保检测精度;传感器寿命通常为2~3年,到期需及时更换。

记录校准时间、参数及结果,建立设备档案。

2. 巡检内容:

每日查看控制器显示值,确认无故障报警(如传感器故障、通信中断)。

每月清洁探测器表面灰尘,避免堵塞传感器透气孔。

检查设备安装是否松动,线路有无老化、破损。

3. 应急演练:

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报警响应演练,熟悉报警后的疏散路线、应急处置流程。

储备备用探测器和传感器,确保故障时快速更换。


六、法规与标准遵循

国家标准:

《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》(GB 50058):明确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与设备选型要求。

《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》(GB/T 50493):规定检测点布置、报警值设定等。

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(GB 50016):涉及车间防火分区、通风系统等配套要求。

行业规范:需符合化工、石油等行业的安全规程,部分地区可能要求备案或第三方检测验收。


七、注意事项

资质要求:安装单位需具备防爆设备安装资质,施工人员需经专业培训。

环境适应性:若车间存在高温(>60℃)、高湿(>95%RH)或腐蚀性气体,需选择相应防护等级(如IP66)的探测器。

联动扩展:可接入DCS(集散控制系统)或PLC,实现远程监控与数据存储,便于事故追溯。


通过科学的方案设计、规范的安装调试及严格的维护管理,气体报警器可有效预警丙烯泄漏风险,为车间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。建议委托专业安全设备服务商进行全流程实施,并定期进行安全评估,确保系统持续符合法规要求。

发表评论
验证码
  
    查看全部评论 >>>
 v8.0.1